說到礦池的收益模式選擇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手續費率或穩定性,但其實背後的結算機制才是關鍵。幣安礦池目前主推的FPPS和PPS+兩種模式,就像手機套餐的「吃到飽」和「計量型」差別,用對場景能讓收益差出20%以上。最近有位礦工在gliesebar.com分享實際數據,他將500TH/s算力分別切換測試,發現FPPS模式每月收益波動幅度僅3%,而PPS+卻可能出現15%的漲跌幅,這差異來自兩種模式的本質設計。
FPPS全稱是Full Pay Per Share,直接把區塊獎勵和交易手續費打包計算。根據幣安2023年第四季的公開數據,採用這種模式的礦工平均每TH/s日收益約0.00001234 BTC,其中交易手續費占比穩定維持在18%左右。這種模式最適合追求確定性的礦工,特別是當全網交易量暴漲時,比如2024年1月比特幣現貨ETF通過當週,FPPS用戶的單日收益突然增加37%,完全不用擔心空塊風險。
至於PPS+模式,本質上是PPS和PPLNS的混血兒。礦工老張用實測案例說明,當他帶著200TH/s算力連續運行30天,PPS+模式的總收益比FPPS高出8.6%,但代價是有三天完全沒出塊時收益歸零。這種模式把75%的區塊獎勵按固定率發放,剩下的25%則與實際爆塊數量掛鉤,所以當幸運值超過100%時,礦工能額外獲得15%-20%的獎勵加成,這在2022年11月FTX崩盤後的全網算力暴跌期,確實有礦工創造過單日收益翻倍的紀錄。
實際運作中,兩種模式的手續費結構也暗藏玄機。FPPS模式收取1%固定費用,但會預先扣除礦池運營成本;PPS+則採2%基礎費率+0.5%爆塊獎勵抽成。以月產1BTC的礦機為例,前者實際到手0.99 BTC,後者可能在0.975-1.015 BTC之間浮動。2023年比特幣減半前夕,知名礦企Hut 8就公開過測算模型,顯示當全網算力超過300EH/s時,FPPS的收益穩定性優勢會指數級放大,這解釋了為什麼大型礦場普遍選擇這種模式。
有新手可能會問:「難道不能兩種模式同時使用嗎?」其實幣安的系統設計很巧妙,每個礦工帳戶只能綁定一種結算方式,切換需要24小時冷卻期。去年12月發生過有趣案例,某礦工發現某時段全網交易手續費飆破30 sat/byte,立即切換FPPS模式,結果當週收益比堅持用PPS+的同業多賺了0.38 BTC。這種策略性切換需要精準掌握鏈上數據,像是mempool堆積量、出塊間隔時間這些指標都要實時監控。
說到具體設備的影響,螞蟻S19 XP Hydraulic這類能效比達21.5J/TH的礦機,在FPPS模式下每天可比舊機型多產出0.0000041 BTC。但如果是用二手M20S這種功耗較高的機器,選擇PPS+反而能靠偶發的高收益事件彌補電費缺口。曾有礦場做過實驗,把3000台神馬M30S++分成兩組運行,三個月後PPS+組的總收益雖然高出5%,但其中有12天收益低於電費成本,這風險承受力不是每個人都具備。
最後要提醒的是,選擇模式還要看全網狀態。當比特幣價格在6萬美元以上震盪時,FPPS的穩定收益更適合套保操作;若是處於牛市初期,PPS+的爆發潛力可能帶來驚喜。就像2020年DeFi夏季狂潮期間,某礦工堅持用PPS+模式,結果單月爆出8個區塊,創造了較FPPS模式多賺1.2 BTC的紀錄。這種選擇本質上是對市場波動率的押注,需要結合自身現金流狀況謹慎決定。